日本,有人一日三餐只吃米饭咸菜,连鸡蛋都舍不得吃金铺子配资,结果一吃吃了二十年,攒下九千多万日元。
这事儿不稀奇,稀奇的是:这种活法,在日本,居然成了“主流模板”。
咸菜米饭一吃二十年,“躺平”攒出9470万?2023年末,日本网络社区爆出一条热帖:一名名叫“绝先生”的中年人,晒出自己账户余额,存款高达9740万日元。这笔钱不是中彩票,也不是创业爆富,而是靠什么?靠吃米饭配咸菜,一吃就是二十年。
他出生在1978年前后,大学毕业时间大约在2000年前后。他起初并没有选择躺平。他曾在一家“典型日本大企业”就职。从表面上看,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主流的“正社员”群体。
但进入公司之后,他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擦桌子、打扫卫生、做文书的“高学历打杂工”。甚至连“打扫领导厕所”这种安排,也成了入职常态。
展开剩余88%更离谱的事也接踵而来。公司要求每位职员强制购买价值13万日元(约6200元人民币)的“高尔夫会员卡”,用于社交和业绩往来,哪怕你一个月工资不到20万日元也得买。面对这种“被动消费”,他曾向上司提出质疑,结果被明确告知:“这就是真正的社会人。”
在公司干了一年半,他决定撤退。他退租,搬回父母家。辞职,从此不再为谁服务,也不再为谁解释。他不靠副业、不搞投资、不碰股票,也不依赖任何人。他开始将生活压缩成一个“极小单位”:一碗饭,一片梅干,一颗咸菜。
根据他公开的饮食记录,他每天固定做两餐,主食是米饭,配菜则是廉价腌渍物,最常见的是赤梅干和福神渍,偶尔添加鸡蛋卷,但他坦言“鸡蛋是奢侈品,不是每天都有”。
这样的饭菜,每顿成本约为95日元(约合4.5元人民币)。他一年伙食支出不超过7万人民币,是东京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。
但这并不代表他懒。他每天会花两小时整理房间,洗衣服从不使用洗衣机,而是手洗三遍再晾晒。他用A4纸裁成“手纸替代品”,避免购买厕纸。他不会点外卖,不用出租车,不社交。连牙刷也是用完牙科赠品再裁剪循环使用。
他的生活,是对“消费社会”的一种极端回应。他不追求快乐,也不期待幸福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:每月攒下13万日元,连续攒满30年,就彻底从社会撤离。
他达成了。截至2023年12月,他存下9740万日元。折合人民币约452万元。这个数字在中国城市只是普通中产,但在日本,它意味着他可以终身维持低欲望生活,不依赖国家,也无需工作。
这场“隐形生活实验”,不只是一人之事。从2020年至今,日本网络上类似的“躺平手账”“无收入日志”账号持续增长。
推特上,长期追踪“绝先生”的账号超10万人关注,转发话题阅读量过亿,评论最多的一条写着:“你不是失败者,是这个系统的活化石。”
1990年代末,“社会人”制度锁死年轻人1998年春,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一栋写字楼里,一场大型应届生招聘会正热闹开场。超过8000名大学毕业生排队入场,竞争不过300个职位名额。
人群中,“绝先生”手拿简历站了六小时,连资格面谈都没排上。他当年一共投了超过100份简历,仅收到3封回信,最终进入一家排名靠后的传统制造企业,工资低,任务重,气氛压抑。
他的职场生活,展开在“平成末期”的日本社会,也正是日本政府口中的“就职冰河期世代”。从1993年到2003年,日本大学生就业率从74%下降到58.9%,是战后最严重的结构性就业危机。
1997年,日本政府调高消费税,紧缩财政政策,叠加亚洲金融危机,使得日本企业整体进入“缩编+内卷”周期。
从1997年到2002年,日本全国平均工资下降了6.7%,而青年群体的起薪下降幅度更高。在这种背景下,就业单位逐步取消终身雇佣保障,转向合同制与临时工制。
“绝先生”在的企业仍保留“正社员”编制,他每天工时长达12小时,常常工作至深夜,凌晨两点打卡回家。中午用餐必须与上司同桌,吃饭前还要集体背诵企业宗旨。每周例会中,上司要求职员在会议室站立自我检讨30分钟以上,以“强化组织意识”。
在他辞职的1999年,日本全国正社员人数减少至3300万人以下,是“经济泡沫”时代以来的最低水平。非正社员、合同工、小时工快速攀升,到2002年时已占劳动人口超过34%。这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年轻人,将不再拥有“稳定工作”的可能性。
而在他离开职场的第二年,《每日新闻》发布社评称:“整个20世纪末的日本青年,正被劝导着主动退出社会。”
“绝先生”没有再尝试回归。他明白,社会人制度不欢迎个人,而只欢迎工具。他不再投递简历,也不申请社保。他将自己归零。他在博客中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既然一切都不属于我,那我也无需向任何东西归属。”
这场从职场到社会的主动退场,成为他人生的转折。而正是在这个时候,日本也进入另一个阶段——由年轻人普遍“躺平”构成的社会景观,开始浮出水面。
日本躺平青年不是个例,是共像2023年,《日本经济新闻》发布报告显示,日本的单身人口比例已达47%,为历史最高水平。其中20-40岁年轻群体中,超过七成表示“不打算结婚”,六成表示“没有买房意愿”。调查显示,这些选择的第一原因不是“兴趣缺乏”,而是“经济焦虑”。
“绝先生”不是异类。他只是这场青年退出潮中的最典型样本。他的生活轨迹,是整个日本劳动结构、社会政策和消费模式变化的缩影。
从2000年到2020年,日本的平均工资增长仅为1.2%,而同期东京房价上涨超过35%。即使不考虑房贷,仅靠月薪支付租房、医疗、交通等刚性支出,也已让普通年轻人无法积蓄。
与此同时,日本老年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却在持续提升。2022年数据显示,日本65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达25.1%,为全球最高之一。这说明,日本整个社会已将劳动负荷“转移”至老年,而年轻群体则“退出竞争”,转向极简生活与社会消失。
网络上,“无收入生活记录”成了流行写作体裁。“一日米饭账本”“1000日不开空调挑战”等社群兴起。年轻人自嘲为“隐形国民”“消失劳动者”,他们既不创造GDP,也不参与选举,也不对公共政策表达诉求。他们的主张是:只要能省下一顿饭钱,就等于战胜系统一次。
在社交平台上,“绝先生”的账户成为一种“时代切片”。他每日发布咸菜配饭的图片,搭配一句话:“今天花费105日元。”
评论区里,有人点赞,有人嘲讽,也有人沉默。日本媒体称他为“低欲望的末世先知”,但他自己并不认同。他说:“我只是早一步发现,这个社会,不会为你付出任何解释。”
而这句评论,正揭示了一个国家三十年经济停滞下的结构性塌缩。
参考资料:日本“失落的30年”,普通人是怎么过的?.观风闻.2024-09-28
避免日本“畸形”经济结构,要从创造宽松职场环境开始.师天浩观察
20年躺出9300W,日本“躺平仙人”的背后,引发一场社会深思.网易.2023-12-22
日本年轻人集体躺平30年!背后真相太残酷了.搜狐.2021-05-31
小日子男子每天吃米饭配咸菜,鸡蛋都是奢侈品金铺子配资,躺平20年攒下9740万.搜狐.2025-02-10
发布于:河南省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